酱酒体验中心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 > 粮油

从黑龙江“十八连丰”看粮食安全“压舱石”分量

来源:新华网 2021-12-30 10:42:06

  从春种到秋收,今年我国产粮第一大省黑龙江克服局地发生新冠肺炎疫情、农资价格上涨、局地旱涝等不利影响,粮食生产喜获“十八连丰”,粮食产量有望再创历史新高。“十八连丰”成绩的取得,得益于近几年黑龙江省不断加快推动农业现代化,提高农业科技化水平,良种良法配套,加大黑土地保护等措施,黑龙江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不断提高。

  科技化助推农业高效运行

  东北大地,银装素裹,黑土地进入休眠期,为来年的农业生产积聚能量。

  近年来,黑龙江不断完善现代农业生产体系,向机械化、科技化要产能,争当全国农业现代化排头兵。黑龙江省富锦市长安镇高家村种粮大户姚洪田今年种了330亩水稻,亩产量达到1200斤。姚洪田说,这主要得益于农业科技的推广、品种的改良。

  黑龙江新华农场秋收图。 新华网发(刘洪军 摄)

  8月份,在姚洪田的水稻田埂上,安装了一盏盏太阳能杀虫灯。“天刚擦黑儿,灯就亮了,一晚上诱杀的幼虫,可以装满灯管下面的小罐。”姚洪田说,夏管时节他每天早晨都会来稻田清理虫罐,这种物理防治技术减少了虫害,农药就用得少,种出的水稻更绿色健康,每斤比市场价要多卖出两三分钱。

  黑龙江省北安市革命现代农机专业合作社今年秋收用卫星导航的大农机收割玉米,合作社理事长李富强说,联合收割机集合世界上一流的收获机械科技,装有卫星定位自动导航系统。在驾驶舱可以看到,玉米的水分、产量、收获面积在司机边上的显示屏上实时更新。

  今年秋收时,在北大荒集团红卫农场有限公司的一处农业先行示范区,3台无人驾驶智能联合收割机自动转弯,在稻田里发出隆隆轰鸣声。红卫农场有限公司农机科科长李岩说,借助北斗导航卫星定位,无人驾驶收割机每天可收获70亩左右,与传统收割相比,提高了收获精度,作业质量标准更高、收获损耗更小,减轻劳动强度。

  在广袤的黑土地上,机械减损、保护性耕作……现代农业科技和大数据应用在农田里“大显身手”,让粮食生产更有“科技范儿”,收获质量更高,农民秋收更轻松。

  去年以来,北大荒集团建三江分公司共建设了6个“无人化农场”示范点,可以实现无人驾驶智能插秧、智能化叶龄诊断等。当地的农业技术人员正在加快数字农业、智慧农业建设,为生产插上科技的翅膀。

  2020年,黑龙江省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68.3%,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好种子源头助力丰收

  黑龙江新华农场秋收图。 新华网发(刘洪军 摄)

  黑龙江省八五〇农场第三管理区种植户武洪巍今年种了302亩玉米,收获307.8吨。“每亩一吨,实现‘吨粮田’,除了管理好、天帮忙,选择高产新品种也是关键。”她说。

  “种源基地是粮食增产可靠保障。”北大荒集团农业发展部农业技术服务中心主任段兰昌说,背靠4400多万亩优质良田的北大荒集团,在种子育、繁、推一体化发展上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为优质水稻、大豆、玉米品种扩繁提供了保障。

  “品种更新是粮食增产的不竭动力。”段兰昌说,“龙垦2021”等垦川香系列水稻新品种、“垦沃6339”“科沃931”等玉米新品种、“龙垦310”“龙垦3092”等大豆新品种在生产上均有优异的表现,为品种迭代更新注入了活力。

  据统计,近年来,北大荒集团通过审定农作物新品种近200个,自主研发的优质水稻品种累计推广1000多万亩。

  行走在东北大地,除了看到丰收的喜悦,还可以听到一个声音:国产优良品种越来越多,从源头上保障了国家粮食安全。

  今年秋收之际,在黑龙江省绥化市北方大豆科研所试验田,市农业农村局在田间组织了一场大豆新品种现场测产评估会。工作人员采用机械实收和田间采点并行的方法,现场宣布测产结果:5个试验品种实测平均亩产570.3斤。

  听到这个数据,绥化市北方大豆科研所所长曹巨金露出笑容。他说:“大豆单产低一直是制约我国大豆产业振兴的重要因素,试验高产品种彰显了我国大豆新品种的高产潜力,有利于大豆种业振兴,提升种植效益。”

  黑龙江江滨农场秋收图。新华网发(刘洪军 摄)

  七星农场种植户李振春今年种了300多亩水稻,喜获丰收。“亩产1400斤,我种的品种是‘龙粳31’,这个品种稳产高产、抗病抗倒伏。”

  如今,黑龙江省农科院水稻研究所培育的以“龙粳31”为代表的龙粳系列品种,已成为黑龙江省三四积温带的主导品种。

  作为全省农业龙头单位的黑龙江省农科院一直高度重视种子问题,始终坚持把良种创新作为农业科技创新的核心,不断丰富寒地农作物种质资源类型。目前,黑龙江省农科院育成的农作物新品种在全省覆盖面积稳定在每年1亿亩左右,占全省播种面积50%以上。

  保护好“耕地中的大熊猫”

  绥化市绥棱县克东向荣现代农机专业合作社去年种了7000余亩玉米,今年轮作改种大豆,每亩补贴150元。合作社负责人刘峰说,轮作让病虫害减少,黑土地“歇口气”,提高土壤肥力。

  近年来,针对黑土地退化,黑龙江省不断加大保护力度。开展耕地轮作试点,是黑土地保护的有效措施,可以解决连作造成的土壤养分偏耗,实现耕地资源永续利用和农业可持续发展。

  黑龙江省探索形成以秸秆翻埋还田和覆盖免耕等模式为主的黑土地保护“龙江模式”。这些模式可以基本适应全省所有耕地。

  记者从黑龙江省农业环境与耕地保护站了解到,黑龙江省通过在海伦、桦川等4个县(市)示范秸秆翻埋还田黑土层培育模式,6年平均玉米增产约10.2%,大豆增产约12.3%,土壤有机质含量提高3.2克/千克,黑土层保护深度在30厘米至35厘米,达到东北黑土地保护规划纲要要求。

  以秸秆碎混还田和增施有机肥为核心的培育模式,采用秸秆和有机肥混合翻混、松耙碎混核心技术,通过玉米大豆轮作,配套免耕覆盖等,达到了肥沃耕层的效果。专家介绍,这种模式适合黑龙江省第四、五积温带约4000万亩耕地。6年的示范结果显示,大豆增产11.3%以上,玉米增产10.5%以上,有机质提高2.4克/千克,肥沃耕层达到了30厘米以上。

  四免一松—保护性耕作模式,针对松嫩平原西部风沙、干旱、盐碱等问题,采用秸秆覆盖免耕配合深松的保护性耕作技术,适合齐齐哈尔和大庆等黑龙江西部地区。齐齐哈尔市龙江县通过实施该模式,仅2年时间,试验田的土壤有机质含量就提高了5%,速效氮、速效磷和速效钾均提高了10.5%以上,玉米增产10.8%。

  坡耕控蚀增肥模式是在坡耕地上,通过等高横向种植、修筑等高地埂、种植生物篱等措施防治水土流失,通过秸秆和有机肥还田培肥土壤,适合环小兴安岭地区坡耕地约1200万亩。3年试验结果,作物增产约13.8%,蓄水能力提高30.1%,保水能力提高20.9%,速效养分增加15%,径流量减少95.4%。

  近5年来,黑龙江省加大黑土地保护力度,已见成效。监测数据显示,试点地区耕层平均厚度由2014年的19.8厘米,提高到23.3厘米。“十三五”时期,黑龙江省累计落实黑土地保护示范区面积1000万亩,土壤有机质平均含量比2015年提高3.6%,耕地质量平均提高0.54个等级,耕地轮作休耕试点面积累计达4050万亩,秸秆综合利用率达91.48%。

 

食品新闻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食品新闻网” 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食品新闻网,使用本网作品的,请注明“来源:食品新闻网”。

2、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食品新闻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作品内容、图片、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本网会在第一时间处理。

※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13141184391 邮箱:377585907@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