酱酒体验中心
当前位置:首页 > 百科 > 母婴育儿

学龄前儿童饮食科学

来源:食品中国 2016-03-25 11:29:56

  学龄前儿童是指3岁到6、7岁之间。

  儿童在这个时期由体格的迅速生长转到神经精神的迅速发育,抗病能力较前增强,和外界的接触曰益广泛,其膳食的营养质量仍然要比成年人相对高些,也就是说,在满足幼童热能需要的同时,其他营养素也要完备而充裕。优质蛋白、各种维生素及矿物质(特别是对骨骼、牙齿生长极其重要的钙)绝不可少。

  我国规定的学龄前儿童各种营养素每曰供给量标准分别为:

  蛋白质50克,钙600毫克,铁8毫克,维生素A 2200国际单位(或胡萝卜素4毫克),维生素B 10毫克,维生素B 12毫克,尼克酸10毫克,维生素C 50毫克。

  4 ~6岁幼童,每曰有下列食品或与之相应的食品,就基本可以满足需要。

  牛奶454克(或加料豆浆),谷类250 ~ 400克,绿叶蔬菜250 ~ 400克,鸡蛋1 ~2个,瘦肉及肝50~100克,水果1 ~2个,另有适量豆制品、食用油及芝麻酱等。

  学龄前儿童食谱可以参照以下安排:

  早餐:豆浆或牛奶250克,麻酱花卷乃克。

  午餐:绿豆粥25克,枣丝糕100克,煎肉饼油菜(瘦肉乃克,油菜200克)。

  下午3点:水果1个或青萝卜1个,饼干或点心1块。

  晚餐:米饭100克,虾皮炖萝卜粉条(虾皮0.3克,粉条少许),小白菜豆腐骨头汤(小白菜50克,豆腐1块)。

  一般地说,幼童的早点应干稀搭配,主食可安排馒头、小花卷、摊软饼、包子(肉、蛋和青菜馅)、鸡蛋等;稀食可安排牛奶、豆浆、稀粥、代乳品等,早餐的热量应占全天总热量的20% ~25%。午饭则要求丰富一些,主食可吃米饭、馒头、饺子、面条或各种蒸、烙饼。吃米饭馒头时,副食可安排味道浓一些的肉、肝、鸡和素菜,另外附加1份混合炒菜。饭后要喝些汤,最好是骨头和青菜汤。炖汤时要放点醋,以使骨头中钙溶解在汤里。一般午饭应占全天总热量的40%。晚饭以面食为主,要安排一些脂肪较少、易于消化、花样新颖、孩子爱吃的饭菜。最好有两道(荤、素)菜,适当配以稀粥,少吃油炸食物和甜食。晚饭提供的热量应占全天总热量的25% ~ 30%。

  此外,应在两餐之间加一顿点心和水果,但数量不宜多,要根据幼儿的消化能力而增减。午点应占全曰总热量的10%左右。

  这个时期的小儿可适当吃些零食,完全不吃零食不好。因为吃些零食,是对正餐的补充,是对某些营养成分的补充。但小儿不能多吃零食,以免影响其脾胃的消化成能,尤其是不能多吃糖,因为小儿吃糖过多,不仅容易发胖,还易造成龋齿或牙齿酸蚀症;如果小儿长期过量食糖,则容易形成酸性体质,爱患各种疾病。

  学龄前儿童营养调理

  学会对孩子的营养调理,是每一位父母的必修课。学龄前儿童的饮食营养不仅仅关系到孩子的生理成长,也与孩子的行为变化息息相关。

  小儿为何吃得好还会营养不良

  尽管此问题看似矛盾,但却常见,也是一个普遍的不容忽视的问题。

  本问题的答案并不复杂,因为吃得好不等于营养好;吃得好,是指给孩子吃的质和量而言。而长得好不好则要看小孩对营养吸收利用的程度。吃得好,并不等于营养吸收得好。判断营养好坏的标准是对儿童的发育情况进行全面衡量,包括身高、体重和皮下脂肪。体重不增甚至减轻,是营养不良的最初症状。与营养正常的同龄幼儿相比,轻度营养不良幼儿的体重要少15% ~25% ;中度营养不良幼儿的体重要少25%?40% ;重度营养不良的幼儿的体重则少40%以上。至于皮下脂肪的减少,许多家长只看小孩的脸面部位,甚至认为“面部不瘦,怎么会营养不良? ”实际上,皮下脂肪减少的顺序是先腹部、后胸、背、腰,再上下肢、臀部,最后才是额、颈、面部。所以,刚开始出现营养不良时只看到面部而不作全身检查是看不出来的。

  产生营养不良的原因很多,常见的有:

  1. 消化功能差:常出现腹泻的症状,从而导致营养不良,原因是对食物不能消化、吸收和利用。

  2. 缺乏科学喂养:一些家长不懂得科学育儿知识,不懂得怎样吃才科学,或者是营养品摄入太多,或者是高糖、高脂肪。

  3. 罹患慢性消耗性疾病:如反复发作的上感、肺结核等病,使幼儿营养状况受到影响。

  4. 长期饮食不足,不能满足幼儿身体发育的需要。

  以上诸多原因皆可导致幼儿营养不良。在发生营养不良时,一定要认真寻找原因辨证治疗。

  儿童异便与偏食

  异便,是指大便与正常的不同,其原因除脏腑机能失常外,还与偏食有关。

  由于只生1个孩子,如今小儿成了各家的掌上明珠,家长除了关心儿童的学习、饮食外,就连小儿的大小便也加以特别的注意。一些家长在孩子大便后,不但要闻一下味道,而且要观察一番颜色,看看能否查出问题。在门诊时,常听家长向大夫说:“大夫,我小孩的大便油乎乎的。”“我儿子的大便奇臭难闻,好似臭鸡蛋味。”还有的家长说:“孩子的大便常有泡沬。”

  幼儿若平时偏食米、面、红薯、马铃薯及其他杂粮,因食物中含有较多的糖,可使肠道中的食糜发酵,产生的常是深棕色的水样便或软便,并带有泡沫。

  幼儿若偏食鸡、鸭、鱼、瘦肉、鸡蛋和豆类等含蛋白质较多的食物,由于吃进去的大量蛋白质中和了胃酸,从而减低了胃液的酸度,使细菌比较容易在胃囊中繁殖,这些小孩的大便往往奇臭难闻。

  幼儿若偏食肥肉或油腻的食物,使肠黏膜受到过多脂肋酸的刺激,肠蠕动加快,会产生大量淡黄色液状的大便,因这种大便发亮,人们称之为"油便”。

  幼儿若偏食牛奶不肯加糖,由于牛奶消化分解产生的脂肋酸与食物中的矿物质结合形成脂肪皂,会使粪便呈现灰白色,质硬,且伴有臭味。

  由上可知,小儿大便异常与偏食有关,因此,家长一定要注意纠正孩子偏食的习惯,切实做到合理喂养。

  儿童厌食时采取的措施

  幼儿由于厌食可致营养不良,影响生长发育,故在儿童厌食时要采取一些切实可行的措施:

  1.要寻找原因,对症治疗:由于儿童不少疾病与厌食有关,所以应找出是什么疾病造成的厌食,只有在明确诊断后,才能治好由于疾病带来的厌食。

  2. 要采取饥饿疗法:人们常说:饥不择食。因此,当孩子厌食时,不妨让小儿饿一顿两顿,当孩子有了食欲时再进食;即使是进食,也不能一次吃得太饱,只让其吃七成饱;使孩子产生“不够吃想多吃”的心理欲望。

  3. 要影响食趣:食趣,即享受饮食的乐趣,也是采取一些措施引起孩子的食欲,如把饭菜做得色、香、味俱佳,在吃饭前、吃饭时放几首轻松愉快的乐曲,经常变换食谱,花样不断翻新,使孩子觉得吃饭是一种享受,不是单纯的充饥。

  4.要适当活动:由于活动可消耗能量,加强胃肠蠕动和新陈代谢功能,反射性地引起饥饿感。故在儿童厌食时,让他们做些轻松、愉快,但运动量又不大的活动,如做游戏,骑骑车等。

  5.要采取暗示疗法:饮食心理学主张餐前父母应首先对食物表现浓厚的兴趣,或找几个食欲较旺盛的小朋友一起进餐,使他们吃得有滋有味,从而造成“吃慢了就可能吃不到”的感觉,使孩子产生馋涎欲滴的心态。

  以上措施家长若能交叉进行,便可使孩子的食欲较快地旺盛起来,但—旦食欲旺盛,家长又要防止孩子吃得太多而引起肥胖病。

  影响儿童食欲的疾病

  食欲,是指人对饮食的欲望,它是神经中枢对人体消化功能调节的一部分。儿童长期食欲不振,会严重影响儿童的身体发育,甚至影响健康。因此,必须重视对儿童食欲不振的探索和治疗。

  1.食欲产生的机理:当人饥饿时,胃内空虚,就会产生一种神经冲动,传入脑“摄食中枢”,于是产生了食欲,此时,唾液、胃液和其他消化液分泌增多,胃肠蠕动增加;摄食后,由于胃被充胀,脑中枢产生饱足感,并抑制摄食中枢,使食欲消失,停止摄食活动而转入对食物的消化吸收活动。

  2. 现代医学对食欲不振的认识:现代医学认为,儿童常见的食欲不振可由全身疾病、中枢神经系统疾病和功能低下引起。

  中枢神经系统疾病或精神因素,如过于紧张、焦虑、恐惧等情绪变化影响食欲中枢的活动;某些中枢神经系统疾病如大脑炎、脑肿瘤、脑外伤等也可致食欲消失或减退。

  消化道局部或全身性疾病引起食欲不振,如患急性胃肠炎时,消化酶减少,食欲有所减退。全身感染性疾病如感冒、肺炎、败血症等,均可直接影响神经中枢和消化系统功能,造成食欲低下。维生素B缺乏,胃酸浓度则减低,胃肠运动也减弱。甲状腺功能低下会使全身基础代谢减低,胃肠道运动变弱,影响食欲。另外,小儿贫血,营养不良也可影响中枢神经系统和消化系统功能而使食欲降低。

  3. 祖国医学对食欲不振的认识:

  一为胃中虚寒:胃的功能平素低下,如饮食不洁,过食生冷,胃脘部受凉,以致寒凝于胷而发病,从而导致食欲不佳。治疗当以温中散寒为主,可服理中丸,若病症较轻,可用干姜,红糖泡水喝;应忌冷饮、油腻,睡眠时不要受凉,小儿夏天睡觉时最好在脘腹部加一布兜。

  二为食滞胃脘:小儿饮食不节,暴饮暴食,或吃不易消化的食物,从而导致宿食积聚不化停滞胃腑,除不欲饮食外,还可见嗳腐吞酸、呕吐、大便秘结或泻泄、舌苔厚腻。治疗当以消食导滞为主,可服用消食导滞丸、保和丸等药,平素要培养小儿良好的饮食习惯,教育小儿不要偏食,不要暴饮暴食。

  三为胃阴不足:多因小儿胃炎或急性热病后,体内火热之邪耗伤了阴液。此症除不欲饮食外,还可见口干唇燥,大便干结,舌红少津脉细数等症,治疗当以养阴清热为主,可用清胃散加减,平素饮食要忌辛辣、油腻,多喝点生地粥。

  四为脾气虚弱:主要为脾虚不运化营养物质所致,以食少、腹胀、便溏,少气懒言,四肢倦怠,肌肉消瘦,面色萎黄,脉缓弱为主症。此症多发生于饮食失调,或劳累过度损伤了元气,或又吐又泻太过。治疗宜用益气健脾之法,可用六君子散。平素要注意劳逸结合,不要让小儿太劳累,注意睡好觉,少吃糖,饮食要易消化。

  五为脾胃湿热:除食欲不佳外,还可见腔腹胀满,肢体困重,大便溏泄不爽,舌苔黄腻,脉濡数等症,此症多因感受湿热之邪,或饮食不节,过食肥甘,酿成湿热并内蕴脾胃所致。治疗上当以清利湿热为主,可用茵陈蒿散。平素要加强对小儿饮食卫生习惯的教育,饭前便后要注意洗手,少吃零食,不吃不干净的食物^

  六为脾气下陷:是以脾气不能升举为特点的一种症候,除食欲不振外,还可见气短乏力,食入则胀,胃下垂,久泻等症,此病多由久泻久痢或过度劳倦伤脾所致,治疗当以益气升提为主,方用补中益气丸,由于本病是病久虚损发展而来,故小儿患病时要及早治疗,注意病后调养。

  儿童行为变化与饮食调整

  据最近国外资料介绍,儿童的异常行为,与其所摄入的饮食有关。许多常见的儿童行为问题与儿童饮食中缺乏某些重要的基本营养素有密切关系,而且这些营养素缺乏,远在临床检查发现之前,儿童大脑及其他器官内就已产生微细的可以影响儿童行为的变化。因此,从行为变化可以早期发现儿童营养缺乏。

  性格十分孤僻,情感抑郁,表情淡漠,反应迟钝,感觉异样的儿童,表示维生素C缺乏可多食番茄汁、橘汁、莴苣、苹果和白菜等含维生素c丰富的食物。

  时常疲倦、烦躁、焦虑、健忘,是体内维_生素B族物质缺乏,应多食些大豆、糙米、蛋黄、动物肝脏、牛奶、核桃仁、芝麻等含维生素B、维生素B和B的食物。

  夜间磨牙、易惊,甚至抽动手脚,与缺钙有关,应吃些含钙丰富的食物,如乳类及其制品,豆类及其制品,一些蔬菜如萝卜缨、芥菜、甘蓝、菜花含钙也较多。

  疲倦无力,没有精神,学习障碍,脸色苍白,表情淡漠,烦躁,头痛,厌食,与缺铁有关,应常吃一些含铁丰富的食物,如鱼类、乳类、蛋类、黄豆类及其制品。

  情绪反复无常、易激动、爱哭和爱摔书毁物,此为“嗜糖性精神烦躁症",应大量减少糖的摄入。

  以上说明,饮食偏颇可导致儿童行为异常。

  一些儿童平时爱找些土块、碎布、碎纸、布条等异物吃,并曰渐消瘦,无精打采。原因何在呢?

  当心儿童的“异嗜症”

  —种原因是小儿患了 “肠道蛔虫病”,蛔虫成虫可以在小肠内生存一年,蛔虫毒素刺激肠壁,就感觉肚子痛,而吃些异食就可减轻虫子对肠壁的刺激感,这种表现医学称为“异嗜症”。

  另一种原因是体内缺锌或铁等元素而引起"异嗜”。

  若是肠道蛔i病引起的“异嗜症”,当积极治疗蛔虫病,可服驱蛔虫药。平时要注意预防蛔虫病,如生吃蔬菜瓜果要洗净,或用03%的漂白粉溶液浸泡3 ~5分钟,餐前便后用肥皂洗手,这样就吃不进寄生虫卵,就不会得蛔虫病而出现“异嗜”。若是因缺锌:缺铁等微量元素引起,则平时饮食搭配多样化,纠正偏食习惯,即可预防因营养不全所致“异嗜”。

  儿童上感,需补维生素A

  上感,即上呼吸道感染,主要症状为发热、咳嗽,并反复发生,用抗生素和止咳化痰药效果也不好,人们总认为经常上感,是小儿体质不好,殊不知,维生素A的缺乏也不容忽视。

  原因是维生素A能稳定上皮细胞的细胞膜,维持皮肤和黏膜的结构完整。而呼吸道黏膜是上皮组织的一种,可以阻挡细菌、病毒的侵袭,是防止人体呼吸道感染的一道坚强防线。此防线削弱,自然就容易反复发生呼吸道感染。

  小儿缺乏维生素A的原因是储存有限,此与我国人群的饮食结构多以米、面等淀粉食物为主,其中含维生素A很少有关。

  —旦确诊反复的呼吸道感染与维生素A缺乏有关,除采用抗感染等食治疗措施外,就需补充维生素A。如口服维生素A胶丸,每次1粒(2500单位),每日1次,连服8天,若口服吸收效果差,宜采用维生素AD注射液深部肌肉注射,每曰1次,每次0.5~1毫升,用2 ~3天,症状好转后改口服。也可食补,多食一些含维生素A较丰富的食物,如蛋、奶类。需注意的是,维生素A并非是有益无害的补药,一定不宜自行加大剂量或延长用药时间,若过服,会产生恶心、嗜睡、婴儿前囟隆起等中毒症状。

  预防心脏病需要从儿童饮食幵始

  根据国外医学研究认为,心脏病的形成过程始于两岁,并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演化。从十几岁到中年,一种含有胆固醇晶体的坚硬斑块可在动脉中逐渐增加,并能使75%的血管腔被堵塞,造成心脏病猝然发作。由此可见,要从儿童时期开始,就要注意孩子的饮食,预防成年后心脏病的发生。

  1. 要多让孩子多吃一些新鲜蔬菜,尤其是黄绿色的蔬菜,含有丰富的维生素可防止胆固醇的沉积,保持血管的弹性,使血流畅通。

  2. 饮食不宜过咸,宜清淡。因为食盐中的氯化钠会使血管收缩,血压升高,还可使小血管壁水肿,从而增加了血液流动的阻力,影响血压的恢复。因此,孩子要少吃咸菜.菜的口味也别咸了。

  3. 要多食用含不饱和脂肪酸的食物,节制胆固醇的摄入量,如少吃猪油、牛油、卿鱼子、蟹黄等食物,而要多吃些芝麻油、豆油、菜籽油、玉米油及鱼类食品等。

  当心儿童由于食物过敏所致尿床

  一些3岁以上的智力正常也无代谢、感染神经系统或泌尿系统疾病,却常会发生夜间不自主的排尿现象,其原因何在呢?

  营养专家指出,遗尿与变态反应有关,当食用了致敏食物后,可引起膀胱各层组织水肿,不能很好地扩张,膀胱容量减小所致。有人作过实验,从食谱中减去导致过敏的食物后,膀胱容量即增加。再加入引其过敏的食物,膀胱容量又缩小。此外,过敏反应还造成了膀胱内外括约肌水肿,容易疲劳,使其不能有效地舒缩,来控制尿的排放。

  那么,又有哪些食物过敏可致遗尿呢?事实证明,主要是牛奶,此外,小麦、蛋、玉米、猪肉也可引起过敏。又怎样治疗由于食物过敏所致遗尿呢?

  1. 吃晚饭时喝水要少,睡前排净尿,这样可使夜间的排尿机制受到控制。

  2. 查找过敏源,即查明过敏的食物,若是牛奶过敏,停食牛奶后便痊愈了。

  3. 在医生的措导下服用芬妥胺、氨基甲酰、甲基胆碱等药物。

  儿童饮食误区的分命

  如何把握孩子的饮食?选择哪些食物才能促进孩子健康、聪颖、密壮成长,这是为人父母们普遍关心的一个问题。然而在现实生活中,好多好心的父母,虽然苦煞费心,花了钱,却往往事与愿违,以致不当的饮食习惯把孩子送入了危险的误区。

  误区之一溺爱贪食型。父母们往往溺爱孩子,而一味地把各种食物推给孩子吃,或者一要就给,一闹就买,而无节制、无规律地放任给孩子吃。殊不知,孩子从小贪吃,尤其是高糖、高脂肪食物的过多摄入,必然会影响智力发育,使记忆力下降,思维迟钝。

  科学研究表明,过分贪吃,会加重胃肠道负担、消化液相对不足,会引起消化不良;由于饮食者的胃肠道整天都在工作,人体的大量血液必然集中于此,而脑、心、肾等生命器官长期处于缺血状态,以致孩子疲乏无力,昏昏欲睡。同时,过分贪吃必然刺激大脑主管胃肠消化功能的神经中枢处于兴奋状态,相应抑制了大脑语言、记忆、思维等神经中枢,从而影响智力。

  经常饱者,由于吃进的食物所含热量长期超过身体的正常需求,多余部分就变成脂肪在体内贮存。

  脂肪在脑组织中蓄积起来,形成所谓的“脂肪脑”,使脑沟变浅,脑回减少,脑细胞更新缓慢。

  脂肪在体内积贮过多,就会使体重上升,若超过标准体重的20%时,就成了肥胖症,孩子得了肥胖症,对身体影响很大。据资料介绍,有40%的肥胖人是从儿童时期开始胖的。肥胖不但会影响外姿形态、行动不便,更重要的是会患高血压、动脉硬化、胆囊炎、胆结石、糖尿病、肾结石等多种疾病,所以从小就该注意合理膳食,防止脂肪细胞增多,保持正常体重十分必要。

  误区之二嗜甜偏食型。孩子生来就爱甜味,这是天性。像食糖、糖果、糕点、饮料以及蜜饯等小食品,偶尔吃一些,未尝不是一种享受,但有的孩子却以此为主食,糖不离手,那就有问题了。

  客观上因为:一方面,大量的糖摄入体内,不仅抑制食欲,影响对其他营养素的吸收,造成人体营养不平衡,而且由于糖在体内的代谢,常使体液趋于酸性,使人抵抗力下降,容易疲劳,甚至引起龋齿(俗称“虫牙”),同时由于摄入较多的热量而导致肥胖等不良后果。

  另一方面,目前市场上出售的糕点、饮料以及话梅、陈皮、凉果之类的蜜饯小食物,一般使用的甜味剂是糖精。对使用糖精的食品种类及其限量标准,我国早在1981年颁布的《食品添加剂使用卫生标准》中就作了明确规定(最大不得超过0.15毫克/千克体重)。但是使用情况却非常混乱,超出使用范围和规定限量的现象十分严重。对此《健康报》曾披露过卫生部食检所的检测结果,市售20多种陈皮话梅中糖精绝大部分超标,最高超标137倍。尽管目前通过流行病学检查,未发现糖精对人体的影响,但它在人体的潜在危险却不容忽视,尤其是长期大剂量摄入,更可能会对食用者带来一系列危害。

  误区之三求新求异型。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儿童营养保健食品厂如雨后春笋般发展起来,各类保健食品异彩纷呈,新品名品迭出。毫无疑问,这对丰富孩子们的饮食生活带来极大的便利。但是由于市场上出售的各类儿童食品质量优劣并存的客观事实存在,尤其是假冒伪劣儿童食品防不胜防:

  据报载,某地卫生监督部门在一次调查中发现,在被抽查的12种儿童食品中,有11种产品在广告中有虚假成分,即使剩下的一种,也有夸大的成分。而且还发现市售儿童食品大多说是省优、部优、国优,甚至拿过博览会金奖、国际金奖,其实这其中的部分奖牌,是“重金”买来的。有些博览会只要你参加了,而且交了规定数量的钱,不管产品质量如何,金牌照发不误。这种令人忧虑的状况,再加上我们在购买时,求新求异的心理,不能仔细辨别真伪而盲目买给孩子食用,结果因食用假冒伪劣儿童营养保健品而引起中毒、诱发疾病等现象不断发生,闹出人命案的也时有出现。所以我们在给孩子购买食品时一定多鉴别、多比较,认真选择。

  为避免上述误区,正确把握孩子饮食结构,科学选择儿童食物十分重要。对孩子饮食,还是要“返璞归真”,提倡和坚持以植物性食物(粮食和蔬菜)为主的传统膳食结构,并强调食物多样化和平衡膳食,适当搭配动物性食物,适量吃一些经过认真选择的质量可靠的儿童保健食品,控制数量、保证质量,不贪食、不偏食、不滥补,科学地带着孩子健康成长,走出儿童饮食误区。

  要慎重选择儿童营养品

  据有关资料统计,中国城市儿童的营养品消费占了他们总消费的20%左右。可观的比例不免让人心生疑窦:儿童营养品咋有这么大的魔力?

  1. 营养液,聪明液?眼下&39,做家长的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将来能成“龙”胃成“凤”。以前,孩子如果缺点维生素什么的,家长根本不当回事儿,现在养可就不同了。一些生产厂家正是掌握并利用了家长们的这种心理,对其食产品进行了大量的不切实际的宣传。

  按照厂家的逻辑:营养液=聪明=成才(考上大学)。可谁都知道,1个人聪明与否,有无智慧,除了遗传因素外,主要取决于学习努力的程度。

  专家们说,营养只能促使儿童的智力正常发育。孩子不会因为某种营养素少了而智力低下,也不会因为某种营养素的过量而智力超常。

  迄今为止,还没有发现哪种营养品能使孩子成为神童。

  2. 食品乎,药品乎?随便到市场上走一走就会发现,不少营养食品的说明书上均标注了此类字眼儿:健脑开胃、增进消化、明目补血、减肥、增强记忆力和免疫力等等,这类现象在儿童营养品上更为突出。

  据卫生部门反映,不少儿童营养品作为食品获得生产许可证,但在广告中却无一例外地宣传各种治疗作用。一些儿童饮料中含有红枣、枸杞、黄芪等刺激性早熟的药品,但广告还是照做。

  我国《食品卫生法》早有规定:食品中不得加药。药品允许有一定的毒性,而食品不允许有任何毒性。传统的中医学理论中有“药食同源”之说,但不少专家认为,就营养价值而言,药物就是药物,食品就是食品,两者不可混为一谈。

  记者从北京一些大医院的儿科门诊部了解到:孩子因过量服用某些营养品而导致性早熟的病例已屡见不鲜。比如男孩5岁长胡子,女孩7岁乳房肿大等等。据专家们分析,这除了误服成人用的“花粉”、“蜂王精’’制品外,有的纯粹是因为长期服用某种儿童营养品所致,而这其中可能含有激素,促使性腺早熟以及体内激素的分泌。营养专家说,有些孩子的性早熟症状在停服某类营养品后会慢慢消失,但很多情况下,这种性早熟并不可逆转,对孩子的身心健康危害极大。当前急需权威部门对可列入食品的药品列出目录予以公布,禁止具有毒副作用的药品进入营养保健食品。

  3. 谁来监督生产者?近几年,儿童食品生产厂家在全国遍地幵花。其中以集体企业、街道企业和乡镇企业居多,相当一部分厂家生产工艺简单,缺乏技术力量,设备陈旧,产品质量难以保证。

  一些地方盲目上马生产营养保健食品,造成大量不合格产品流向市场。

  有关人士分析,营养食品管理滞后是造成市场混乱的重要原因。我国的营养食品生产一开始就带有一定的盲目性。产品一旦畅销就成为竞相仿效的对象,品种上的“一窝风”,致使畅销产品无法提高档次。另外,营养保健食品生产目前还缺乏严格的企业标准、产品标准和包装标准。

  专家们建议,对儿童营养食品要定期抽查,不合格的生产厂家要坚决取缔。标签除标明营养成分、含量、生产曰期、有效期、使用对象及方法外,还应有统一的认定标志。对夸大其词的广告宣传要加以制止。消费者也应有点儿“主心骨",不要被言过其实的广告牵着鼻子走。

  家长在选择儿童营养食品时,应考虑以下几点:一是,应考虑这种食品是否有害、有无副作用,现在许多食品,由于含有化学合成的添加剂,对孩子的健康有害。二是,口感要好,过苦或药味重,小孩难以接受,但甜度高的营养品又会因糖过多抑制小孩的食欲,也不利于小孩的牙齿生长,所以宜选择清甜、性缓的营养品。三是,有无科学数据和实际效果,小孩的保健品尤其要有严格的科学测试和临床验证,以纠正小孩营养的不平衡。四是,适应性要广,如适应证太窄或不对症则难以达到预期效果。五是,体积不宜过大,否则会占据小孩胃的较大容量,弓I起腹胀,影响正常进食。六是,有大补或寒凉动植物成分的保健品不宜让小孩服用。

  总之,无论增加什么样的营养品,首先要保证孩子的正常饮食,注意调理好小孩的脾胃和消化功能,逐渐让孩子恢复营养的平衡状态。

  不要盲目给孩子使用强化食品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营养问题越来越关心,而儿童营养更为人们所重视。为了保证儿童生长发育的需要,许多家长不惜花费有限的金钱来购买营养强化儿童食品给孩子们吃。

  目前市场上有各种各样的营'养强化食品,尤其以营养强化儿童食品种类繁多,宣传广告五花八门。但从儿童保健与营养学的科学角度来看,相当一部分营养强化儿童食品在质量、配方与包装上不合乎要求,有的甚至质量低劣。

  首先我们要明白,只有那些具有适合于儿童体格和智力正常发育的特点,适应各年龄儿童消化能力的食品,才能称为儿童食品。根据各年龄儿童的生长发育特点,儿童食品又可分为婴儿期(出生1?12个月)食品、断奶期(出生六七个月后)食品、幼儿期(1 ~3周岁)食品和学龄前期(3 ~6周岁)食品。所谓营养强化食品,是把在儿童曰常膳食中容易缺乏的营养素,如优质蛋白质、钙、铁、锌或维生素A、B、C等添加到媒介的食物中制作而成。媒介食物可用谷类制品、乳制品、糖、盐、油脂等。

  现在有些食品生产单位,未征求营养学家的意见,也未得到食品卫生部门的批准,就盲目生产一些配方错误或不适合于儿童食用和营养的强化儿童食品,例如赖氨酸奶粉、人参奶粉、赖氨酸块糖、电视奶糖(含大量维生素A、D)、补血酥糖(含大量铁、维生素B、B)等,这是非常危险的。我们知道在食物中强化氨基酸的目的,是在于改进其中蛋白质的营养价值。例如谷类食物中缺少赖氨酸,当补充赖氨酸后可提高其营养价值,而奶粉中并不缺少赖氨酸,补充它不但无益反而会引起氨基酸不平衡,影响儿童的身体健康。人参是一种药物,当然更不能加到儿童食品中。许多营养素,尤其是某些脂溶性维生素和微量元素,摄入量过多可产生中毒现象,这和药品治病的道理一样。例如1 ~3岁的儿童,每曰口服维生素A 75000国际单位达6个月,即可出现中毒症状。维生素D中毒在婴幼儿则更为常见。有的婴儿每曰只要摄入3000 ~4000国际单位即可出现中毒症状。儿童对微量元素的需要量与中毒剂量之间的安全界限很小,更容易引起中毒。儿童每人每曰铁、锌和硒的需要量分别为12、10和0毫克,长期大剂量服用这些微量元素,不仅是浪费,而且有中毒的危险。尤其是学龄前的儿童,更要注意服用的剂量,不是越多越好。

  目前一些自称为婴幼儿食品的研究单位,用欺骗的手段出售—些不成熟的配方及工艺给食品厂,而有些厂商也乐于购买这种不经科学鉴定、立即可以投产而质量低劣的配方。因为贴上某某研究单位监制的标签,群众便会竞相购买,从而达到获取暴利的目的。

  发展营养强化儿童食品是关系到子孙后代身体健康的大问题,应该尽快成立全国和各级营养强化食品管理机构,制订出各种营养强化食品法规与标准,对市场上的营养强化食品进行定期与不定期的检测,并公开宣布检测结果。

  要注独生子女儿饮食习惯与健康

  父母们都希望自己的孩子长得活泼、健康,怎样保证儿童的体格和智力发育都健全呢?归结起来,除了先天遗传因素之外,重要的条件就是要保证儿童的合理营养。所谓合理营养,就是每天供给儿童的饮食中,应含有数量充足、质量良好的各种营养物质,以满足孩子正常生长发育的需要。但是,从目前我国实际情况来看,多数做父母的缺乏儿童营养知识,在孩子饮食供给方面存在许多不科学的做法,有的父母为了使独生子长得健美,不惜经济开支,给孩子买些所谓高级营养品,如巧克力、麦乳精、蜂乳精、花粉精等等,而往往忽视了曰常饮食的合理供给,结果,不仅不能保证儿童的合理营养,而且还会使孩子养成一些不良的饮食习惯。有的父母让孩子经常吃酒心巧克力,使孩子吃酒成瘾,这对儿童的身心健康十分有害。目前,我国儿童的佝偻病和缺铁性贫血发病率仍然较高,这与孩子们的不良饮食习惯有密切关系。所以,孩子饮食习惯的培养是保证合理营养的重要问题。

  孩子本来是不会挑选饮食的,全凭大人来安排。孩子的饮食习惯主要是由父母或其他哺育者培养而成的,下面谈谈儿童饮食习惯的培养问题。

  1岁以内的婴儿最好的饮食是母亲的奶,不但有益于婴儿的正常生长发育,还能增强母子之间的感情,有益于身心健康。

  从1岁半开始,就可让孩子自己拿勺子吃粥喝水,大人可在旁边帮助孩子,每次吃饭的时间不宜过长,一般应在30分钟吃完。到了3岁,就要儿&39让他学会自己端碗、拿勺、用筷子,尽量让他自己吃各种应吃的食物。此 外,在培养孩子饮食习惯方面还要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孩子吃饭要定时定量。已经断奶的孩子,每天除了给早、午、晚谱3餐之外,还可再加一至两次点心,不要随时随意让孩子吃糖果或其他零食。每次吃饭应在一定时间内吃完,切不可让孩子边吃边玩,也不要在吃饭时间给孩子讲故事或看书画等。

  第二,孩子每次吃饭应在固定的地点,吃饭的场所要清洁卫生、明亮、舒适,耍让孩子在饭桌上吃饭,逐渐养成孩子进入这个环境,坐在饭桌旁就引起吃饭的兴趣。要注意纠正孩子吃饭时到处乱跑和大人追逐喂饭的不良习惯。

  第三,每次吃饭前应让孩子作好吃饭的思想准备,如饭前应先让孩子洗手,然后进入餐室吃饭,这样不仅能培养孩子的良好饮食卫生习惯,而且给孩子吃饭的思想准备,久而久之形成一种条件反射,可增进孩子的食欲,有利于食物的消化吸收。因此,吃饭时要尽量给孩子创造一个轻松愉快的气氛,排除各种精神紧张因素,更不能在吃饭时训斥和打骂孩子。

  第四,要注意培养孩子喜欢吃多种食物的好习惯,教育孩子不挑食、不偏食、不贪食和不吃零食。要常用形象的语言和比喻给孩子讲解食物的营养知识,用来引起孩子喜欢吃各种食物的兴趣。每次吃饭时如果食物品种较多,不要一齐加入孩子的碗中,数量也不应一次盛得过多,要吃完后再逐渐添加,避免孩子养成剩饭剩菜的不良习惯。

  第五,吃饭时大人要给孩子做出好的榜样,要求孩子做到的,大人应首先做到,并注意不要在孩子面前谈论饭菜的好坏或某某人的饮食嗜好等等,以免孩子产生挑剔食物的不良习惯。

  第六,有些食物不宜给孩子多吃,也有的食物不应让孩子食用。如油炸、煎炒等多油食物,不容易消化吸收,孩子不宜多吃。含糖、含脂肪多的糖果、糕点、巧克力、麦乳精等,孩子食用时也应加以限制。带有较强辣味、酸味的刺激性食物和含酒精、咖啡的饮料,都不应给孩子食用。

  儿童行为异常时要调整饮食

  据最近国外资料介绍,儿童的异常行为,与其所摄入的饮食有关。

  性格十分孤僻、情感抑郁、表情淡漠、反应迟钝、感觉异样的儿童,应考虑其体内缺乏维生素C,在饮食中添加富含维生素C的食品是最佳的治疗方法。所以,番茄汁、橘子、莴苣、苹果和白菜,应是这类儿童常见的桌上菜。因这些食品所含的甲基水杨酸盐和维生素C,可增强神经信息的传递功能,从而使上述症状缓解或消除。

  排除其他疾病因素后,儿童较长时期出现疲倦、烦躁、焦虑、健忘和恐怖等现象,是体内维生素B族物质缺乏的信号。及时补充大豆、糙米、蛋黄、动物肝脏、牛奶、核桃仁、芝麻等很有必要。因这类食品富含卵磷脂和维生素B、B和B,能调节其神经功能,而卵磷脂在体内释放的酰胆碱,能帮助感觉和记忆的形成,使儿童变得聪明、伶俐和活泼。儿童的智力与年龄并非同步增长,较之同龄人行为和精神均显得幼稚可笑,是体内氨基酸不足;夜间磨牙,易惊,甚至抽动手脚,与缺钙有关;反应迟钝、喜欢睡觉,是因食盐过量,导致体内钾盐积蓄;体内锌、锰等微量元素缺乏,可造成儿童的异食弊;精神涣散、贫血、头昏,多因缺铁引起;值得注意的是,儿童吃糖过多,可引起情绪反复无常、激动、爱哭和摔书毁物,脾气特别大的现象。这种被医学界称为“嗜糖性精神烦躁症"的疾病.危害很大,甚至会导致心理变态。既然饮食偏颇可导致儿童行为异常,那么,调节饮食结构,则是改善其不良行为的有效方法,在为儿童设置广谱食品的同时,还应注意调节他们的餐前情绪。让他们从“你要我吃”变成“我需要吃”,从而使之尝遍酸、甜、苦、辣,既能增进食欲,又可使体内获各种生长发育的必需营养成分,达到改善不良行为的目的。

  缺乏维生素C与小儿坏血病有关

  坏血病是由于长期缺乏维生素C引起的全身性疾病,多见于婴幼儿。有关专家发出警告:我国母乳喂养率曰益下降,使得婴幼儿坏血病有增多趋势。

  坏血病起病多缓慢,最常见的症状是食欲减退、体重不增、烦躁多哭、不活泼、面色苍白、虚弱、腹泻、低热,但不易引起父母注意。下肢肿痛是坏血病常见症状,肿胀多沿胫骨骨干部位,压痛显著,两腿外展,小腿内弯如蛙状,不愿移动,周身皮肤可出现瘀斑,可有牙龈出血。

  胎儿可以从母体获得维生素C,胎儿脐血内维生素C含量是母血的2 ~4倍,婴儿出生时已在体内储备较多的维生素C,可供出生后3个月的需要,所以3个月以下婴儿坏血病较少见。早产儿维生素C储备少,且发育快,维生素C需要量大,容易得坏血病。经常发热或腹泻的婴幼儿也容易得坏血病,因为发热时维生素C消耗增多,腹泻影响维生素C吸收。正常婴幼儿每天需要供给维生素C 40 ~50毫克,才能满足身体的生理需要。母乳喂养儿只要母乳充足,就能满足婴儿对维生素C的需要。人工喂养儿一般以牛乳或米粉等谷类食物为主食。每100毫升牛奶含维生素C只有1毫克左右,经过储存、运输、消灭细菌等环节又破坏维生素C,所以牛奶中的维生素C所剩无几。谷类食品维生素C的含量更少。因此,人工喂养儿特别容易得坏血病。

  坏血病的防治,一是要提倡母乳喂养,孕母和乳母要重视饮食,大量摄入维生素C食品,以保证胎儿和乳儿能得到足够的维生素C。特别是人工喂养儿或早产儿,在出生第3周开始,即应补充含维生素C丰富的食品或维生素C制剂,婴儿经常发热和腹泻时,更应补充维生素C制剂。

  目前,市场上销售的天然维他命以含维生素C十分丰富的天然果汁为原料,辅以铁、锌、赖氨酸等营养素,特别适合孕母、乳母及人工喂养儿用以补充维生素C,有效防止治小儿坏血病。

  儿童需要多少维生素D

  国外资料表明,如果暴露着晒太阳,每1平方厘米皮肤0.5小时可产生20个国际单位的维生素D。儿童每日晒上2个小时,足够满足自身一天对维生素D的需要。进入冬季,小儿户外活动少,在暖和的房间,应该让小儿开窗晒太阳,晒时不要“捂”,要充分接受大自然给我们的“维生素D营养源”。

  儿童发育需要维生素D,每日400国际单位,按照经验,每月口服5万国际单位,可以预防佝偻病。儿童除曰照外,补充药物维生素D是可以的。当前市售的鱼肝油,维生素D与维生素A的比例是1比丨0,而二者正确的比例应是1比25。结果,维生素A够了,维生素D不足;维生素D够了,维生素A又太多了。现医院中的维生素D片剂、维生素D、D针剂,可以调节二者的比例,治疗佝偻病。

  用药时,口服还是打针好?如没明显的佝偻病的症状,只用于常规治疗,最好口服,以防过量。打针易造成过量。

  注意饮食与肥胖的密切关系

  在我国一些经济文化尚不发达的农村地区,还有一些人,尤其是文化素质较低的人,总认为儿童以胖为美,在他们眼里,胖是健康的标志。从古至今,每逢春节中张贴年画多为胖娃娃或胖小子;夫妻生个胖小子已成为优生的代名词。“你看人家孩子长得多胖,多富态。我们的孩子,瘦瘦的像个猴儿。”于是,为了使“瘦猴”变成“胖墩”,使“豆芽菜”变成“胖娃娃”,人们ii求肥胖,唯恐孩子得了佝偻病和营养不良。于是,除了一曰三餐提供高脂肪、高蛋白,高糖饮食外,多品种的甜食、零食一起上,再加上名目繁多的滋补品,使孩子越长越胖。

  此外,能量消耗大大降低,能量摄入却大大增加。一些家长由于爱孩子爱得过分,什么活也不让孩子干,在让自己的孩子吃饱喝足后,他们又让孩子必须要做好的一件事,就是让小儿趴在桌子上拼命学习,体力消耗降低到最低限度,营养过剩转化为脂肪堆积曰益增多,这样的后果是肥胖儿一天比一天多。

  不难看出,由于以胖为美,不少家长让孩子吃得多,而消耗少,从而导致了肥胖儿童的大量增加,殊不知这是非常有害的。因为营养过剩必然引起体内糖、蛋白质、脂肪代谢紊乱,血脂升高,从而导致动脉粥样硬化、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肝胆疾病发病率的增高,使人的体力、耐力、抗病能力降低,这不仅在中老年人中比较突出,而且许多中老年的这些疾病,是从儿童、青少年时期开始形成的。太平洋上的岛国汤加,居民以饮食为消遣,以肥胖为美,人人大腹便便,肥肉横生,结果汤加人平均寿命只有50岁,比陷于贫困和饥饿的国家人民的平均寿命还低。由此可见,家长们一定要改“以胖为美”为“以壮为美”,改“胖娃娃”为“壮娃娃”,只有这样,才是真正的爱孩子、疼孩子。

食品新闻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食品新闻网” 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食品新闻网,使用本网作品的,请注明“来源:食品新闻网”。

2、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食品新闻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作品内容、图片、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本网会在第一时间处理。

※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13141184391 邮箱:377585907@qq.com